-
【湖南招商】湖南疫情防控医疗器械产值预计超百亿 政策引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湖南深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改革创新,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创新等举措,推动疫情防控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相关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政策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加速器”。湖南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部署,201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医疗器械新政十条等系列政策文件,从优化审批流程、加强财政支持、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该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推行告知承诺制等措施,大幅缩短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周期。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将医疗器械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领域,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提供用地保障等方式,积极承接省外产业转移项目,吸引优质医疗器械企业落户,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 (二)创新主体激活产业增长“新动能”。疫情防控期间,湖南医疗器械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速应急产品研发与转化。在病毒检测领域,当地生物科技企业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快速通过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并获得欧盟CE认证,产品不仅供应国内疫情防控一线,还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该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应急审批通道,对疫情防控急需医疗器械实施“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上市提供高效服务。此外,通过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端监护设备、呼吸支持设备等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实现产能快速扩张和质量提升。 (三)规划布局擘画产业升级“路线图”。湖南药品监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改革举措开展研讨,明确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该省将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针对创新型医疗器械品种和规模企业制定精准扶持措施,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同时,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支持诚信守法、技术实力强的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2025-07-20
-
【湖南招商】湖南规模服务业稳健增长 新兴与民生领域表现亮眼
近年来,湖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在招商引资等政策推动下,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连续多季度保持增长,新兴行业和民生领域成为重要驱动力。尽管盈利能力受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有所波动,但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持续改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规模服务业营收持续向好 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稳步提升。从季度数据看,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较年初明显加快,反映出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在34个细分行业中,超85%的行业实现营收正增长,表明市场活力普遍增强。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新兴行业引领发展动能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相关统计显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速达30%以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同时,新兴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对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民生服务领域快速增长 租赁、居民服务、教育、娱乐等民生相关行业营收增速均超过20%,反映出消费升级背景下民生需求的持续释放。房地产中介、维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扩大,表明基础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此类行业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稳定增长有助于提升社会福祉水平,也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抓手。 四、成本压力制约盈利提升 尽管营收规模扩大,但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增速较往年同期有所回落。统计显示,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增幅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税负压力尚未明显缓解。这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同时需要政策层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服务业提质增效。 五、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从各市州数据看,长株潭地区服务业增速领先,对全省贡献率超过40%。岳阳、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形成多点支撑格局。这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既避免了资源过度集中,又促进了全省服务业的均衡提升。 当前,湖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民生保障力度加大,服务业有望延续稳定增长态势。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7-20
-
湖南邮电业务量增速领跑中部 数字化升级助力产业招商
近年来,湖南省通过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智慧物流体系整合,推动邮政电信行业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最新统计显示,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在前三季度实现45.4%的同比增幅,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既得益于5G网络覆盖和农村电商的协同发展,也反映出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效应。 一、基础设施扩容支撑业务爆发 自2017年启动“数字湖南”战略以来,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超8万个,光纤网络覆盖率达98.6%。2023年前三季度,长沙、株洲等核心城市率先完成千兆光网升级,带动周边区域形成“1小时数字经济圈”。邮政网点智能化改造同步推进,智能快递柜数量较2021年增长2.3倍,为快递业务单月增速突破30%奠定基础。 二、农村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 湘西、怀化等地的农产品上行通道显著改善,2023年通过邮政渠道外销的农产品包裹量同比增长67%。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偏远地区宽带接入速率提升至200Mbps以上。三季度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电信业务收入占比首次突破25%,与城市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三、产业融合释放协同效应 岳阳城陵矶港等物流枢纽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进出口邮件全程可视化追踪。2023年1月至9月,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同比激增82%,其中跨境电商包裹占比达六成。电信企业联合制造业开展的工业互联网项目,拉动企业专线业务收入增长39%。 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动能 湖南省2022年出台的《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对数据中心、智慧物流园区给予税收优惠。2023年三季度末,全省新增注册数字物流企业同比增加54%,吸引社会资本超200亿元。监管层面推动的“提速降费”措施,使中小企业宽带资费较2020年下降76%,间接刺激电商规模扩张。 当前,湖南省正以邮电产业为支点,撬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随着中部地区数字走廊建设的加速,邮电业务的增长动能有望进一步强化。
2025-07-20
-
【湖南招商】湖南软件产业集群崛起 长沙核心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长沙为核心的区域性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专业化园区建设、人才资源储备与产业融合创新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柱,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规模增速领跑全国 湖南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行业营业收入接近千亿元,同比增长超30%,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利润规模突破90亿元,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的整体提升。长沙作为核心聚集区贡献了超七成的业务收入,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等载体通过集聚上下游企业,形成特色化产业链条。 二、专业化园区打造产业名片 长沙重点建设的软件产业园区已形成品牌效应。其中,中电软件园依托央企资源吸引了一批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入驻;芯城科技园则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两大园区通过提供技术孵化、资金对接等服务,累计培育多家本土领军企业,其发展模式被列为省级重点推广案例。 三、人才储备夯实创新基础 高等教育资源为湖南软件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全省108所高校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年培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超50万人。行业报告指出,从业人员数量在2019年同比增长38%,其中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占比显著提升。多所高校联合企业建立的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近两年新增34家,加速了技术成果转化。 四、融合应用驱动转型升级 软件技术已深度渗透至湖南制造业、金融、医疗等领域。长沙部分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传统工厂实现智能化改造;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则在交通、政务场景中广泛应用。产业融合带来的效率提升,促使更多传统行业加大数字化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湖南正围绕“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目标,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新要素持续集聚,软件产业集群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标杆。
2025-07-20
-
【长沙招商】湖南加速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通过政策引导与招商引资双向发力,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最新出台的专项规划提出重点打造3至5个专利密集型产业,以长株潭为核心辐射全省,构建覆盖研发、转化、保护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保护高地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于2020年启动的专项规划,确立了专利质量与产业效益双提升目标。通过建立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机制,在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专利布局优化工程。相关数据显示,规划实施后三年内,长株潭城市群发明专利密度增幅达35%,核心产业专利转化率显著提高。 二、企业主体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规划明确要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升至25%,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贯标体系,推动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专利集群。在湘江新区试点建设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规划初期增长1.8倍,专利质押融资规模突破百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三、区域协同打造核心增长极 长株潭地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跨区域联合执法。通过建立共享专利数据库,三市联合培育出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专利组合。统计表明,该区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提前达到预定目标,专利许可收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四、服务生态优化创新营商环境 湖南省建成覆盖14个市州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快速审查、维权援助等一站式服务。在岳阳、衡阳等节点城市设立专利技术转移机构,促成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对接项目超500项。配套出台的税收优惠措施,使专利密集型产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 当前,湖南省正通过专利导航产业发展专项计划,引导创新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聚。随着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进入深化阶段,预计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为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20
-
减税降费赋能计算机产业创新升级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释放红利,为计算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精准施策,多地以税收优惠撬动企业研发投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形成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等地区依托政策优势,加速培育自主可控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一、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以长沙市景嘉微电子为例,受益于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企业将数千万元资金投入图形处理芯片研发,巩固了技术领先地位。类似案例在多地涌现,部分软件企业通过减税资金支持,启动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前沿项目研发。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其中超七成惠及民营企业,有效缓解了创新主体的资金压力。 二、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长沙市高新区和株洲市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已构建涵盖芯片设计、终端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地方政府结合减税政策配套人才引进、场地租赁等优惠措施,吸引头部企业落户。带动区域就业规模扩大。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减税降费推动计算机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企业将节省的税费用于技术升级,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湖南省税务部门统计显示,电子核心产业减税占比最高,反映出政策对基础研发的倾斜。多地还通过专项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四、长效机制护航发展 为确保政策可持续性,部分地区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调研企业税负变化。有专家建议,未来可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标准,对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实施阶梯式减免。此外,跨部门协作简化退税流程、加强政策宣传等措施,正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当前,减税降费已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更多企业有望突破技术瓶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025-07-20
-
【长沙招商】长沙消费市场稳中向好 批零住餐业成经济增长主力
今年以来,长沙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复苏。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126亿元,同比增长10.6%,批零住餐四大行业贡献显著,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一、消费市场韧性凸显总量增速双提升 2023年上半年,长沙市消费市场呈现强劲韧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26.24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表现尤为亮眼,收入同比增长14%,零售业作为占比最大的板块,以1669.49亿元规模支撑整体增长。分析指出,消费券发放、假日经济刺激及线下商业体升级是主要推动因素。 二、四大行业协同发力拉动GDP效应增强 批零住餐业对长沙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合计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较2022年同期多拉动0.2个百分点。住宿业虽规模较小,但6%的增速显示文旅复苏带动效应;餐饮业收入170.15亿元,同比增长10.9%,夜间经济与特色餐饮成为新增长点。数据表明,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消费模式融合正释放更大潜力。 三、政策组合拳激活消费潜能 长沙市通过“消费促进月”“数字消费节”等活动,联动线上线下资源。例如,五一商圈等重点区域引入首店经济、智慧零售等业态,推动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此外,针对住宿餐饮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恢复经营信心。 四、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成效显著 长沙周边县域消费市场同步增长,与主城区形成梯度发展格局。浏阳市、宁乡市等地的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带动批发业增长,而长沙县依托临空经济区发展跨境电商,进一步拓宽消费市场边界。产业联动方面,文旅项目与餐饮住宿业的捆绑营销模式,提升了整体客单价。 五、下半年展望: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 专家分析,长沙消费市场需进一步挖掘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增长点。随着中秋、国庆等旺季临近,消费潜力有望持续释放。下一步,长沙市将强化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深度绑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025-07-20
-
【长沙招商】湖南省区域房地产投资分化明显 长沙等三市现负增长
今年以来,湖南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全省1-6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14.93亿元,总体实现10.1%的同比增长,但区域分化特征显著。14个市州中7个地区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长沙、郴州、永州三地投资额同比下滑,其中以永州市9.1%的降幅最为突出。 一、头部城市拉动全省增长 常德市以103.15亿元投资规模居全省第二位,40.9%的增速领跑所有市州。该市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吸引企业入驻,上半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超三成。衡阳市凭借98.55亿元体量和50.2%的高增速,成为湘南地区增长引擎。湘潭市、株洲市分别以36.4%和33.4%的增速,与长沙共同构建长株潭核心增长极。 二、文旅城市表现亮眼 张家界市虽然总量仅27.38亿元,但71.7%的增速居全省首位。随着旅游市场持续复苏,该市康养地产和度假项目投资活跃。湘西自治州实现85.9%的爆发式增长,特色民居改造与文旅融合项目占比达六成。怀化市45.3%的增速背后,是生态住宅和物流园区建设的双重驱动。 三、重点城市承压明显 长沙市作为唯一投资超600亿元的城市,总量占全省41.8%,但8.4%的负增长对全省增速形成拖累。分析显示,该市正在调整供应结构,商业地产投资同比下降两成,住宅用地出让节奏放缓。郴州市、永州市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其中永州市投资规模已回落至43.24亿元。 四、新兴增长极加速形成 邵阳市、岳阳市增速均超28%,产业转移带动园区配套住房需求上升。娄底市6.2%的温和增长中,保障性住房占比提升至历史新高。益阳市22.1%的增长主要来自高铁新城片区开发,该区域投资占全市比重达35%。 从投资结构看,全省住宅投资占比下降至6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效果显现,湘西地区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3个百分点,但总量占全省比仍不足15%。下半年,随着城中村改造等政策落地,投资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2025-07-20
-
湖南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外资增速领跑中部地区
今年以来,湖南省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外商直接投资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新经济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服务业占比达七成以上,沃尔玛、星巴克等国际巨头持续扩大布局,85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湘设立分支机构,外向型经济带动进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二。 一、外资增速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7个百分点,历史性进入全国前八。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强劲增长,其中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外资占比达36%,增速接近50%。在长沙、岳阳等重点城市,外资企业设立数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服务业成外资集聚主阵地 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占比超过75%,凸显产业结构升级成效。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湘门店数量三年内实现翻倍增长,预计年底将突破30家;餐饮连锁品牌百胜集团新开门店数量连续三年领跑全国市场;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实现三年门店总量倍增。这些企业的持续扩张,反映出对湖南消费市场潜力的长期看好。 三、世界500强加速战略布局 目前已有8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投资,德国工业巨头、法国电气集团等跨国企业相继落户。新加坡物流企业实施多园区发展战略,泰国农业集团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荷兰食品加工项目、香港粮油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将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四、外向型经济实现双轮驱动 通过实施百亿美元级实体企业引进工程,湖南省成功吸引台湾电子制造企业在岳阳建设年产千万台级打印机生产基地,预计年进出口额将突破25亿美元。这种"外资+外贸"联动模式效果显著,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增速超40%,居全国第二位,显示出开放型经济的强劲活力。 五、营商环境优化释放磁吸效应 湖南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外资企业服务专班机制,重大项目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长沙、株洲等地开发区试点"标准地"出让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下阶段,湖南省将重点对接RCEP机遇,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
2025-07-20
-
湖南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湖南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际到位资金规模突破2500亿元,外资利用增速领跑中部地区。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产业转移服务中心发挥重要桥梁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外资利用呈现跨越式增长 湖南省商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幅超过120%,增速在中部六省中位居首位。多个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实现外资项目"零突破",近千个项目纳入"倍增行动"计划,总投资规模超万亿元。跨国企业安赛乐米塔尔二期项目等标志性外资项目已启动建设,达运物流完成大幅增资,凸显投资者对湖南营商环境的信心。 二、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显著 一季度共有45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在湘布局56个项目,签约数量同比增长七成。中国华润投资建设的城市综合体、兴盛优选全国总部等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长沙。在147个签约的重大产业项目中,制造业占比达54%,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形成了以高端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投资矩阵。 三、区域合作平台成效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综合服务中心发挥重要作用,新引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近六成。通过搭建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重点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链转移项目。长沙、岳阳等地依托区位优势,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城市。 四、开放型经济体系持续完善 湖南省通过优化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推行"一站式"项目审批,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超60%。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湖南重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前,湖南省正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定位,持续优化投资环境。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